回想曩昔 在熊舍寻找老柏林的美好记忆
二战后,两德阅历割裂和共同,工业重心转移到西部,东部经济发展受必定的影响,遗留下许多抛弃的厂房和库房。怎么改造和使用这些旧修建,是柏林人很重视的社会性议题之一。不少老房子后来成了艺术家的工作室或展现空间。我偶尔了解到,柏林有一个新近敞开的展馆,竟然是由一座坐落中心城区的“熊舍”改造而来,所以怀着满心猎奇前去一探终究。
从地铁站出来步行两分钟就到了树木成荫的科恩公园,施普雷河从周围流过,岸边矗立着不同时期的修建。远远地看到公园里有一座外墙爬满藤蔓的红砖小屋,这儿应该是早年日子在此的棕熊们的室外活动场所,从修建全体结构来看便是个缩小版的动物园“熊馆”(如图)。
走进小屋,第一印象是拥堵和狭隘,砖石结构和各式各样的管道一目了然,可是不用惊奇,德国人对修建的朴素和原始感以及冷冰冰的工业风格有种特别的偏好和执着。左右手边各有一扇木门,推开木门还有一道铁栅,通向两边的室外活动场所。小屋的止境是三个兽笼,现在作为展览空间能进入观赏,铁笼的结构原样保存着。兽笼里没有窗户,显得昏暗和压抑了些,墙上的印象设备正播放着一段以熊的视角拍照的关于“熊舍”的短片,镜头几乎是贴着地上渐渐“爬”行,诉说着熊们在这一方狭小的空间里度过的终身,春夏秋冬循环往复,历经喧哗和落寞。
其实,这儿的硬件条件关于举行艺术展览和文明活动并不非常抱负,可是看过科恩公园里的公告牌上关于“熊舍”和从前寓居在里面的棕熊的故事,你或许会有一些新的知道和感触。
“熊”的形象从13世纪起出现在柏林的城徽上,后来这种健壮威武又憨态可掬的动物就成了城市精力的标志,在柏林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以熊为主题的雕塑、修建装修、艺术品或旅行留念品。1937年有一位市民经过媒体向市政府主张,表明柏林人希望能具有一只实在的熊,这个提议直接促成了“熊舍”的树立。1939年,由老库房改建的“熊舍”正式开幕,瑞士伯尔尼市赠送的一对棕熊配偶以及别的两只熊成了这儿的第一批住客。可是,二战终究涉及了无辜的动物,“熊舍”在战火中损毁严峻。1949年,“熊舍”再次敞开。“熊舍”随后逐步昌盛起来,六十多年间先后日子过55只熊,其间47只都是在这儿出世的,媒体把这段前史描述为一个“棕熊王朝”。
在棕熊日子的时代,柏林人是诚心喜欢它们的,市政府和“熊舍”地点的米特区政府都拨付专款并组织专人办理,饲养员悉心照料着这些心爱的熊,柏林市民也常常带着蜂蜜和糖块来看望它们。但随着时下人们在动物维护方面的认识渐渐地加强,批判的声响也渐渐变得多,政界和一般民众终究共同以为“熊舍”的环境并不合适动物日子,所以在2015年终究一只熊逝世后,这儿就暂时空置了。
随后两年里,柏林各级政府、当地媒体以及市民都在关怀和评论“熊舍”的未来。假如拆掉的话,“熊舍”所承载的前史就会渐渐被忘记,这是柏林人难以承受的;可是仅作为留念场所保存下来的话,修理和维护的费用又太高,也不是持久之计。终究,米特区政府决议,将“熊舍”用于揭露的文明教育场所和传达常识的公共渠道。
2017年9月至2019年头,“熊舍”现已举行了展览、工作坊、讲座、研讨会等一系列活动,将这座修建的前史,在这儿日子过的棕熊的痕迹,乃至是批判者们的质疑之声,逐个记载并出现出来。正是这样实在的记载与出现,让从前鲜活的故事留在了城市的记忆里,也让老修建有了新的、更持久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