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一级雕塑企业 重点推广单位

中国20强雕塑企业 315诚信单位

安博体育app地址下载-产品PRODUCT CENTER
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尚荣:20世纪50年代以来红色题材雕塑发展研究

时间:2024-07-07作者: 安博体育app地址下载-产品

  时代性和民族性在构建中国百年来雕塑艺术发展脉路的过程中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红色题材雕塑主要有表现历史性事件的纪念性雕塑和以领袖、英模人物为表现内容的雕塑,本文通过梳理和追溯我国20世纪以来红色题材雕塑的发展,感知红色题材雕塑作品本体语言的艺术感染力和视觉表现形式,探析和阐释在红色题材雕塑中所表现出的民族文化追求和时代精神。

  中国雕塑自20世纪以来经历了学习与接受、借鉴与探索、创新与创造的发展历史。从新中国成立之前的“西学为用”,到新中国成立后30年的“以苏为师”,从改革开放初期开始的30年多元发展,再到当下10年来文化交流中的雕塑艺术新貌,中国雕塑正伴随着社会历史的进程实现着新时代的文化自觉和创新创造。本文主要聚焦20世纪以来中国雕塑的红色题材,将之作为案例予以关注和研究,主要基于以下几点:一是新中国建立后, 红色题材雕塑基本主导了这一时期的中国雕塑形态, 而且即使在后面的几个时期内,红色题材雕塑也并未中断过,尽管有时会比较沉滞,但并不妨碍它作为一种主流创作题材一直存在并保持着对创作的重要影响;二是红色题材雕塑往往表现崇高的理想和英雄主义,塑造了淳朴、浑厚、严肃而又积极向上的视觉形象,许多都堪称经典,流传广泛,深入人心;三是红色题材雕塑的表现内容具有鲜明的历史背景和政治诉求,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大量的革命领袖、革命人物、革命楷模的雕塑作品慢慢的变成了中国现代雕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题材展现了中国人民近现代以来,解放发展、砥砺奋进,谋求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史,极具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和时代开拓精神。“中国雕塑的现代精神是以表现这个民族国家的现代精神为内核的,只有那些真正凝固了民族悲剧性的历史瞬间,才能真正揭示中国当代社会民族精神的来源与力量。”①可以说,红色题材雕塑是现当代中国雕塑主题创作的主流之一。

  ① 尚辉:《凸显中国当代艺术结构价值》,《中国文艺评论》2018年第1期。

  百年来,具有历史性丰碑形象的红色题材雕塑经典以纪念碑和陵园纪念群雕形式为主,突出的代表性作品有位于北京广场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南京雨花台烈士群雕《英勇就义》、重庆《歌乐山烈士群雕》、上海龙华烈士陵园主题群雕《且为忠魂舞》、广西兴安县《湘江战役大型烈士群雕》和单体雕塑《艰苦岁月》《轰炸》等,这些红色题材的雕塑都是通过表现某一特定历史事件来追忆烽火岁月,缅怀革命先辈,传承革命精神,塑造历史经典。

  位于北京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浮雕,采取叙事性的表现方式,选取我国近代具有重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塑造了《虎门销烟》《金田起义》《南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武昌起义》《抗日游击战争》《胜利渡江解放全中国》8幅主题浮雕,并嵌构于纪念碑碑身。在《胜利渡江解放全中国》的浮雕两侧,另有两幅以《支援前线》《欢迎中国人民》为题的装饰性浮雕。《人民英雄纪念碑》端列‘首都十大建筑工程’之首,其基座浮雕自然典雅、质朴大气,作品中的人物造型吸收了西方雕塑的解剖学的长处,比例适度,形态生动,表情刻画细致传神,在服饰的处理上,继承了中国古代雕塑用线表现的传统,造成线条组织疏密关系的形式感。”①描述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典雅庄重之美,纪念碑的碑形、顶盖、须弥座等建筑造型和装饰图案均带有浓重的民族化特征和时代化精神,浮雕的塑造更是将欧洲的雕塑写实技法与中国传统雕塑中的雄浑写意和装饰写实风格特质相融合,营造出简洁、浑厚的视觉艺术形象,能够说是民族文化与时代精神相融渗的典型作品。《雨花台烈士就义群雕》以员、工人、农民、战士、学生和知识分子等9位先烈形象为主题,深入展现了革命先辈不怕牺牲、浩气凛然的革命品格。造型语言上以写实手法为主,在衣纹处理和虚实变化上吸收传统雕塑意象,透发出民族文化的神韵。《歌乐山烈士群雕》以红色花岗岩石构成,突出表现了集中营中牺牲的烈士代表,整体造型雄浑悲怆,具有西方雕塑的纪念碑形式和建筑意味,却又吸收了中国古代雕塑石窟造像的构成元素,以圆雕与浮雕相结合的塑造方式,谱写了一幅壮丽的革命诗篇。

  ① 杨剑平、李晓峰:《中国雕塑1949—2010》,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第11页。

  左图:叶毓山《歌乐山烈士纪念碑》(与江碧波合作)1985年 获新中国城市雕塑建设奖

  右图:刘巽发《且为忠魂舞》花岗岩/ 1050×620×520cm / 1995—1998年 立于上海龙华烈士陵园

  左图:叶毓山《湘江战役大型烈士群雕》花岗岩 / 4600×1100×3400cm / 由四个巨型头像和五组浮雕组成

  右图:《雨花台烈士就义群雕》建于1979年,由大小179块花岗石拼装而成,高10.3米,宽14.2米,厚5.5米,总重量1374吨。总重量约1300吨,是目前我国同类题材花岗岩雕塑之最

  除反映重大革命历史事件的纪念碑群像以外,作为单体雕塑形式呈现的红色题材也不乏经典之作。抗日战争时期,李金发、刘开渠、滑田友、王朝闻、张充仁等中国现代雕塑先行者曾经希望将中国民族文化的传统与西方雕塑的表现手法相融合,创造出富于时代精神的作品。现存于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的《艰苦岁月》为潘鹤先生作品,所创作的老小两位红军的形象已成为凝固的历史和文化的丰碑。作品以饱含温情的色调塑造了在战火纷争的岁月,两位普通的红军战士偎依在一起,以苦为乐,用美妙的笛声希冀美好未来,以积极的心态和乐观的精神去面对残酷的革命斗争。作品在严谨塑造的基础上,充分体现了东方的浪漫主义思维。滑田友于1935年在笔记本上记下了他对传统“六法”的看法:“艺术上有某君谓中国人多守旧,‘六法’不向前进,意似以‘六法’为旧,实不知中国艺术之灭绝即在‘六法’之无人了解。东拉西扯反曰有法,实则紊乱已极。更不知西洋现代画之发达尽在‘六法’之西来。”②他提出学习西方雕塑的手法,不停思考其与中国传统书画审美意趣相结合的可能。

  ②《滑田友》编委会编:《滑田友》,江苏美术出版社2007年版,第171页。

  综上所述,红色题材中纪念历史性革命事件的雕塑往往体现了老一辈雕塑家们追求民族审美与西方雕塑技法相融渗的创作之路,力图创作出符合视导精神的经典作品。这类题材的作品往具有纪念碑的性质,深入人心。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量的人物雕塑选取了红色领袖为表现对象,创作者通过对思想家、革命家、军事家和国家领导人等形象的塑造,凸显伟人崇高和豁达的精神风貌,彰显了他们高尚伟岸的人格魅力。具有典型意义的代表作品如刘开渠的《马恩像》、王朝闻的《浮雕头像》、钱绍武的《李大钊纪念像》、曹春生的《总理像》、章永浩的《陈毅》、吴为山的《马克思》和《》等。这些雕塑通过领袖气质和革命风骨的塑造,生动展现了红色领袖的伟大情怀和崇高品格,彰显了中国精神、中国气派、时代风格。

  刘开渠《马克斯恩格斯浮雕像》铜 / 24×23.5×1.5cm / 1956年创作于北京 中国美术馆藏

  左图:曹春生《人民公仆——周恩来》泥塑 / 高170cm / 1994年

  右图:章永浩《陈毅》铸铜 / 高550cm / 1983年 获“建国60周年城雕”成就奖

  红色题材中领袖雕塑主题,因为所表现对象独特的领袖身份和文化属性,整体面貌以写实雕塑为主,形象往往庄重高大,显示出宽广崇高的精神追求和审美追求。其视觉表现多与中国传统人文和民族审美理念相结合,倾向于本土文化和传统精神的回归。

  钱绍武先生是留苏的代表性艺术家,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他主动寻求变化,在探索现代雕塑表现手法的过程中,主动探寻中国传统审美意境的表现。位于河北省唐山市大钊公园的《李大钊纪念像》借鉴了乐山大佛以及石窟造像的形式语言和风格特征,在塑造上独树一帜,另辟蹊径。“这是一件构思巧妙、手法新颖的雕塑,成为中国雕塑语言现代进程中的一件里程碑式的作品,并产生广泛的影响,是钱绍武新时期雕塑艺术成就的杰作。”①作品只保留肩部以上的人物形象,造型方正、简洁概括,融合中国民族性审美视觉语言和中国传统雕塑夸张表现技法于一炉,以装饰写实的风格,表现了一代革命家的时代担当。这件作品也代表着作者钱绍武先生深度回归中国文化传统,探索雕塑艺术本体语言现代转型的探索和诉求。

  ① 杨剑平、李晓峰:《中国雕塑1949—2010》,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第102页。

  红色领袖雕塑创作过程中融入创作个体对题材的理解,主体的不同而呈现出多元的趋势。在以表现、周恩来、朱德等一批开国元勋为代表的政治领袖塑造中,形态各异,有百家争鸣之势。如雕塑家刘开渠塑造的《周恩来总理像》、李守仁的《周恩来同志》、于世宏的《周恩来》、章永浩的《周恩来总理》、景育民的《晨曦》、班陵生的《鞠躬尽瘁》、曹春生的《总理像》、张德华的《安息》与吴为山的《人民总理周恩来》和《敬爱的周总理》不完全一样,虽然都取材于周总理的这一人物素材,但表现的是不同时期、不同风貌、不同精神的空间状态,雕塑艺术家个性风格表现各异,有表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青年斗士,也有高瞻远瞩、运筹帷幄的人民领袖,还有勤勤恳恳、忧国忧民的人民公仆形象……同一视觉载体的不同历史阶段的形态塑造和对于同一主体、同一阶段不同角度的形式语言表达,传达了不同雕塑家个体对于对象主体的不同感知和解读。

  刘开渠的《周恩来总理像》为侧面浮雕头像,融合西方写实技巧和中国传统装饰技法于一体,整体造型简洁、概括,表情刻画细致入微。浅色材质与简洁的形体塑造相统一,形似国画中的白描效果,凸显总理纯净质朴、廉洁奉公的视觉美学。李守仁创作的《周恩来同志》位于江苏淮安周恩来纪念馆,铜像高度2.6米,以写实性的塑造手法,刻画了一位伟人的身穿中山装,双手叉腰,神态丰满、谦和近人的政治领袖风范。雕像与广场周围的环境空间和“西花厅”建筑相互呼应和谐统一。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2018年年初分别于周恩来纪念馆和淮安恩来干部学院落成的吴为山的《人民总理周恩来》和《敬爱的周总理》将写实雕塑技法与意象表现技巧相结合,生动再现一位人民公仆克己奉公、清正廉洁的光辉形象。特别是淮安干部学院的《敬爱的周总理》,其创意虽然从周恩来的一张经典坐姿照片为出发点,但是不囿于仅仅表现领袖坐姿写实雕像,而是把底部幻化成为一块巨石,层层叠叠,巍然磅礴,这一创新创造的意象表达,完全是遥接中国古代雕塑的雄浑写意表现之风,其独特的中国文化内涵和名族化视觉审美使得雕塑散发出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刘开渠《周恩来浮雕像》铜 / 24×24×1.5cm / 1980年创作于北京 中国美术馆藏

  马克思诞辰20周年纪念之际,吴为山创作的《伟大的行者——马克思》塑像在德国特里尔揭幕并永久耸立于西蒙施蒂夫特广场,这件雕像是由中国政府赠送给德国人民的。马克思从特里尔走向世界,对世界及中国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雕像所塑造的马克思,目光深邃,浓密的须发涌动着思想智慧。马克思主义是发展中的真理,这种发展就决定了吴为山在塑造马克思的时候,把他塑造成一个迈步前行的伟大思想家。这件作品从整体的构思到大稿的塑造,是把西方写实主义、西方现代主义的形式创造有机地和中国写意雕塑相结合。

  吴为山《伟大的行者——马克思》2018年5月5日在德国特里尔市西蒙广场举行揭幕仪式,此铜塑总高5.5米,本体高4.6米,基座高0.9米

  应当说,革命领袖题材的雕塑创作成为建构中国人物雕塑的重要组成,是时代风貌和革命精神薪火相传的形象载体。

  英模人物雕塑是将红色精神融入社会生活,用凝固的旋律谱写壮丽诗篇。就其特征而言有三:其一,贴近生活。无论从选题、塑造方式还是表现手法,英模人物雕塑的题材为普通大众,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关系更为密切。距离感的拉近,对于强化大众与雕塑作品之间的关联,解读作品意识形态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其二,视觉张力更强。将平凡而又典型的人物缩影用以点带面的叙事结构,以小事见真情,以平凡见伟大,通过三维空间的体块经营,构建社会文明核心价值观体系。其三,与观众的互动性高。人物形象贴近百姓生活,也就注定了与大众的关系更为紧密,群众的参与性和互动性也更高。在互动中,时代精神得以传颂,雕塑的主题思想得以升华。英模人物这一篇章的雕塑艺术的典型作品如革命历史博物馆王朝闻的《刘胡兰像》,张海平的《白求恩》,庞乃轩的《雷锋头像》,时宜、马改户的《张思德》,陈绳正的《王进喜》,张锠的《焦裕禄》等。

  马改户、时宜《为人民服务——张思德》仿铜 / 63×74×61cm / 2004年 延安纪念馆收藏

  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的《刘胡兰像》整体造型简洁概括、浑厚有力,面目表情威严刚毅,塑造出经典的坚强不屈革命战士形象。雕塑本身集强烈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纯化塑造方法于一体;铜像的材质语言与刻画对象的本体精神相交融,在象、言、意上达到高度的统一。陈绳正的《王进喜》是一件生动展现生活中王进喜的肖像作品,面部表情刚毅,眼神深邃、牙关紧咬、双眉紧皱、眉梢上挑,铁骨铮铮一团精气神。随意的鸭舌帽与结实的肌肉融为一体,淳朴而自然,是社会基层劳动者精神的代表。以王进喜等为代表的具有典型性社会风貌和时代精神的人物雕塑,以基层普通劳动者的视角,诠释崇高理想、优秀品德的民族文化和时代风格。此类革命英模人物雕塑,一般以写实性技法为主,用朴实、浑厚的塑造手法,以情感表现为着眼点,以小见大,平凡中见不平凡,凸显社会建设者的优良精神风貌。形态塑造上以民族性写实的表现语言,融合当下时代审美,营造具有精神向导性的文化节点和视觉形态。

  英模人物雕塑在最近由文化与旅游部主导的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班雕塑专题班的创作开展过程中,涌现了新的时代风貌。通过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班的开展,当代青年雕塑家在英模人物的创作上呈现出新的特点:一、转向与重整。多数青年雕塑家的创作题材和风貌发生了改变,贴近现实,塑造崇高,成为这种转向与重整的方向;二、审视与回归。对传统经典题材的重新诠释,拓展表现,对新时代新题材的积极探究,多元表达;三、传承和发扬。注重对传统雕塑的技法,如汉俑、佛教造像等艺术的吸收,乃至对水墨画表现形式的借鉴,都能够说是对传统的阐扬。通过本文的考察能够准确的看出,在红色题材雕塑的发展历史中,民族审美和时代精神是中国红色雕塑发展的双引擎动力。新中国成立以来雕塑家不断尝试将红色雕塑的民族化审美传统与西方雕塑手法相结合,从而在时代精神塑造中筑造出一座座民族文化的丰碑。

  “文化的本质是创新,新时代的中国文化对雕塑艺术的要求,是逐步建立起立足于本土的雕塑体系,建立自身的雕塑艺术的观念方式和语言方式。”①审视红色题材雕塑创作的视觉表现,探析百年来红色雕塑文脉传承与视觉表现的内在逻辑,客观解读红色雕塑中具有时代印记的代表性作品,探索蕴含其间的民族审美意识、本土化精神与时代风格特质,这是本文力图探讨的问题所在。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美协雕塑艺委会委员,江苏省青年联合会副秘书长,江苏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江苏省美术家协会理事兼雕塑艺委会副主任,南京市青年美术家协会主席,哲学博士、南京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南京大学国家双创示范基地文创平台美术产研中心负责人。

  从事古代雕塑史论研究及当代雕塑艺术的创作与评论;从事民间传统文化研究与教学,专业领域为禅宗、宋明理学、南京佛教文化艺术、江苏古代雕塑艺术;策划组织并执行完成大型品牌活动及各类艺术展事。

  作品《艺舟扬四海》荣获“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铜奖,并入选“第八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作品《母爱——呵护》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展”并获奖提名。

  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央电视台以及法国、意大利等国市政府及艺术基金会收藏。

  在《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文艺报》《民族艺术》《美术》《书法》等发表论文、评论、报道60余篇。在中华书局、中国文联出版社、文化艺术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等出版专著、译注、编著近20余部。

  独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作为子课题负责人参与国家重大课题项目。

相关标签:
客服微信

扫码添加微信

首页 顶部 电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