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三天一层楼” 罗湖重燃激情岁月再出发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作为改革开放窗口的深圳,是新中国发展的一面旗帜。罗湖,则承载了这座城市发展的记忆。第一个深圳地标、第一个繁华商圈,它是拥有无数个第一的“福地”;“三天一层楼”的口号从这里响彻全国,成为特区精神的象征、深圳速度的代表;引进港资港企拉开深港合作大幕,它是“亲如兄弟的”深港协同发展开始的地方……
作为最早的建成区,罗湖是深圳的叙事起点。它记录着深圳改革变化的步伐,也书写着深圳蒸蒸日上的篇章。如今的罗湖,以“新时代再造新罗湖”的气概,在建设先行示范区和粤港澳大湾区的新征程中,勇当发展先锋,展现城区担当,走出全面振兴发展的新路。
先后推出以“旧改”、“棚改”、基层治理改革、“医改”为代表的38项区级重点改革
坐在古色古香的渔村学堂,渔民村村民吴领球望着窗外一幢幢高楼。他从没有想过,几十年前的这片荒滩,有一日会变成高楼大厦,周边绿树成荫。“原来我们是深圳最穷的村,生活在船上靠打渔为生,改革开放我们平房变高楼,小路变大路,还成为全国第一个‘万元户村’。我们是幸运的,罗湖给了我们改变的机会。正因罗湖是个勇于吃螃蟹的改革者,才让更多人的梦想照进现实。”他说。
罗湖流淌着改革血液,改革是它的立区之本。为了突破城区在土地、资源、人口、环境的“四个难以为继”,罗湖用改革利刃,先后推出以“旧改”、“棚改”、基层治理改革、“医改”为代表的38项区级重点改革,“庖丁解牛”般集中破解了一批群众多年关切的重点难点痛点问题,提升居民的“幸福指数”。
今年2月,罗湖迎来了一位欧洲追梦人——曾任诺贝尔生理学及医学奖评委的Bengt Winblad。他带着最前沿的医疗技术来到罗湖,为阿尔茨海默症新的治疗策略和方案寻找圆梦土壤。“与其说我选择了罗湖,不如说罗湖吸引了我。罗湖以居民健康为核心,进行了医改,发展基层医疗卫生。而我一定要做好基础科研,把科研和临床诊断相结合,推动这个学科的发展,罗湖是我的最佳选择。”
像Bengt Winblad一样,慢慢的变多医学专家的身影出现在罗湖,带给市民家门口的高端医疗。同样而来的,还有家门口的优质学校。9月2日,家住罗湖的亲自将孩子送到了锦田小学,参观学校后的她特别激动,直言吃下了定心丸,很感谢学校为孩子们提供了这么好的学习环境。原来,由于学位紧张,罗湖区北片区12个学校都有学生急需分流。未解决学位问题,且确保教学质量,锦田小学接受重担,最终完满解决难题。
一组组数据也说明了罗湖改善民生的决心: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九大类民生支出累计达到745亿元,累计新增中小学位11110个;人才房和保障房开工建设19630套、供应8259套;近三年来投资200多亿补齐十大民生领域29项短板,新增学位4940个;截至今年8月,罗湖共有56家社康机构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签约人数达519316人。
“幸福罗湖”的目标在点点滴滴中转化为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成为改革带给罗湖的一个个“礼物”,为罗湖发展写下了生动注脚。
《罗湖区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描绘出罗湖逐梦湾区的宏伟蓝图
“深化深港协同发展,规划建设深港国际医疗城、深港国际教育城,争取清水河高铁站落成,罗湖深港口岸经济带、大梧桐新兴产业带、红岭新兴金融产业带加快建设,提升城区产业效能……”7月29日,罗湖区发布《罗湖区贯彻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描绘出罗湖逐梦湾区的宏伟蓝图。
根据该方案,这三年,罗湖将通过基础设施“硬联通”和体制机制“软联通”,打造国际可持续发展先锋城区和口岸经济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典范区。包括努力实现口岸交通枢纽网络体系初步形成,罗湖深港口岸经济带、大梧桐新兴产业带、红岭新兴金融产业带三大平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创新型现代产业体系基本成型,3+3+N都市型产业体系逐步完善,绿色生态宜居城区建设取得重大进步。
如何实现这一愿景?罗湖区发改局党组书记周小建用了三个关键词概括:宜居、宜业、宜游。即建设成为民生优质、交通便捷、绿色生态的宜居城区;打造开放创新、公平透明、国际一流的宜业城区和生态优美、富有活力、人文开放的宜游城区。
具体而言,宜居罗湖将打造“深港国际教育城”和“深港国际医疗城”,交通方面将构建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打造大湾区“一小时交通圈”,进一步加大轨网密度,继续保持全市前列;宜业的罗湖将以新兴金融、科学技术创新、新型消费、高端服务为重点,打造“布吉河岸新型消费发展轴、大东湖旅游生态轴、罗湖深港口岸经济带、大梧桐新兴产业带、红岭新兴金融产业带”的“两轴三带”新格局,实现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和创新发展“双轮驱动”;宜游罗湖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规划总面积达350万㎡的环东湖景观体育休闲旅游圈,营造高品质文体休闲公共空间,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生态旅游示范样板。
业界专家这样认为,该方案一出,为罗湖的发展注入了强心剂,新的产业规划,城区高端教育、医疗资源布局以及生态与产业的融合发展,为城区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罗湖再次改革、创业,发展引人关注。
40载的发展,罗湖承载了深圳成长的记忆。迈入不惑之年的罗湖,站在新的发展十字路口,又会有哪些新变化?社会各界对罗湖又有怎样的期待?深圳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区域经济研究专家都表示,新时代新罗湖,新未来有新期待。
深圳市人大代表杨勤对罗湖有着较深的情感。在他看来,深圳的发展、改革始于罗湖。深圳的第一栋高楼、第一个地标、第一块出让的土地等,都诞生于罗湖。深圳改革的先进经验,同样来自于罗湖。罗湖在深圳乃至全国的发展过程、改革开放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抹去的痕迹。“因为有罗湖发展的第一步,才有了深圳发展的一长串脚印。”他如是说。
在他看来,罗湖并不是竞争力下降的“老城区”,反而是遇到了发展的新契机。“罗湖正在通过积极有效的城区品质提升行动,展现新的面貌。在创造新罗湖的征程中,遇到了粤港澳大湾区与先行示范区双重战略,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与双区发展相结合,抓住这一机遇的罗湖未来可期。”他说道,“同时,罗湖有着地缘优势与先发优势,最先与港澳合作且是香港人民休闲消费的优先选择,期待罗湖提升城区生活服务效能,成为深圳休闲购物旅游的名片。”
深圳市政协委员张学虎对于罗湖的发展变化也深有感触。“罗湖在传统概念上,是深圳的代表。初次来到深圳,看到的都是罗湖,提到的也都是罗湖。罗湖的改革发展,某些特定的程度上是深圳改革发展的缩影。最初的深港贸易、产业高质量发展、商业改革、交通建设等等,都是从罗湖开始的。罗湖是深圳改革的主要阵地,是深圳改革的记录者。”
在他看来,罗湖在内涵发展、基层治理、城区精细化管理积累了大量丰富的经验,为深圳提供了可复制的鲜活样本。如今罗湖开始转型,继续发挥原有的优势,利用自己的经验,走出一条新路,有望成为老建成区转型发展的蓝本,打造先行示范的标杆。“深圳的先行示范是全方位的,不是单一领域的。罗湖的新发展,为内地其他的老旧城区在产业更新、城区精细化管理、生态文明、文化建设等领域提供了可参考的样板,这正是深圳全方位先行示范的生动体现。”他说。
“罗湖是新中国富起来的见证者,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标本,它代表了深圳速度、深圳效率。”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强调,新中国建立70年,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深圳是中国富起来的集中体现,这个当年的小渔村,就是从罗湖开始发展,变成了现在的国际化大都市。“特别的重要的一点是,深圳速度就是在罗湖产生的。‘三天一层楼’的速度与激情,对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中国来讲很重要,罗湖产生的深圳速度代表了一种效率,代表了一种改革的那种朝气。”他说道。
在深圳建设先行示范区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双重契机下,罗湖的优势与定位在哪里?在郭万达看来,罗湖仍旧能发挥出“老大哥”的引领作用。“我们不仅要站起来、富起来,还要强起来。强起来依靠的就是高水平质量的发展。罗湖创造过深圳的速度,也一样能打造深圳高水平发展的先锋城区。”他表示,罗湖在深港协同发展与城区文化建设上有自己的优势,能够继续深化合作,营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同时打好民生牌提升幸福感,重燃激情燃烧的岁月去拼搏,有所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