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一级雕塑企业 重点推广单位

中国20强雕塑企业 315诚信单位

安博体育app地址下载-产品PRODUCT CENTER
联系我们
客服微信

扫码添加客服微信

奉节兴隆洞入口。(雷庭军供图)

时间:2024-07-24作者: 动物雕塑

  借助自然光,人们小心翼翼地往洞里探行。地上满是乱石,走了不到5米,自然光渐渐消失,洞穴内越来越暗,最后一团漆黑。有人打开手电筒,大家继续前行。突然,王永新吆喝了一声:停下,就是这里。

  人们停下来。这里的洞室比洞口高大,地上全是杂乱无章的泥石,是明显的“扰乱层”,原生堆积地层被人破坏。

  在手电光的照射下,人们看见靠近洞壁处有一些堆积物,王永新说,就是那里,化石就是从那里捡来的。

  王永新是重庆市奉节县云雾乡兴隆村村民,没有他的出现,黄万波也许要与“奉节人”擦肩而过。

  2001年5月某天,在奉节县文化局任职的赵贵林从天坑地缝管理处获悉:当地农民在山洞里挖掘出许多“龙骨”(哺乳动物化石)。赵贵林迅即派遣县文管所姚炯、贺皓亮前往了解情况。经过巡查,姚炯等人在云雾乡、新贺乡和兴隆镇等地找到被农民挖掘过的洞穴,并从挖掘过的泥土中找到哺乳动物的化石碎片,证实了天坑地缝管理处报告的信息。姚炯、贺皓亮将调查的最终结果上报县有关部门,赵贵林赓即电告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黄万波研究员,请他尽快赴现场考察、鉴定,以制订保护方案。

  黄万波,1932年生,重庆忠县人,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特约研究员,重庆三峡古人类研究所名誉所长,重庆龙骨坡巫山古人类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探险协会荣誉理事……他最显赫的头衔是:“巫山人”“蓝田人”“和县人”等重要古人类化石的发现者。

  接到赵贵林的电话,黄万波迅速赶往奉节县。2001年5月下旬,由黄万波、赵贵林、姚炯、贺皓亮、张玉清等组成的洞穴考察组前往事发地踏勘,考察组从云雾乡兴隆村大岩洞、新贺乡穿洞子以及织女洞、瓮坑等近10个洞穴的原生堆积地层中找到了哺乳动物化石,初步鉴定是更新世(258.8万年前——1.17万年前)中、晚期的豪猪、东方剑齿象等江南各地常见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成员。

  考察简报提交给奉节县政府后,县政府全力支持考察组在天坑地缝地区继续开展洞穴调查研究。2001年9月7日,黄万波、赵贵林等率领科考队抵达云雾乡兴隆村,开展更加周密的现场调研。就在抵达的当天下午,兴隆村村民王永新向科考队报告,兴隆村附近有个火炮洞,洞里的堆积物内有龙骨化石(2400万年前-520万年前产生的三趾马、犀牛、鹿类、牛类、象类等的骨骼化石或象类门齿的化石)。

  根据王永新提供的这一重大信息,科考队一行6人于2001年9月8日上午赶往兴隆洞(火炮洞,为方便叙述,以下均称兴隆洞)。考察队驻地在兴隆村4社,离兴隆洞约800米,爬上近40度的陡坡便见到西南朝向的洞口。躬身进入洞中,发现洞身呈廊道形,洞底堆满石块和砂土。考察队员用地质锤扒开土层,发现均是棕色砂质黏土,松散且无胶结,也无层理可寻。

  见考察队很失望,王永新说,这个洞有人炼过硝,才成了这个样子,“当年炼硝的人还在,叫梁孝金,可找他问问。”王永新一边说,一边回头瞅前来看热闹的人群,发现梁孝金就在人群中:“那位老人家就是。”

  70多岁的梁孝金老人回忆:“1939年我们一家4口就住在这个洞子里头,炼硝。洞子里头的泥巴含有硝石,能提炼黑色炸药,所以叫火炮洞。那时我才10多岁,觉得炼硝很好玩。跟父亲用岩泥封炉台炼硝,泥土里头就有动物牙齿和骨头。”

  搞清楚扰乱层是几十年前炼硝所致后,考察组开始翻检王永新捡拾过化石的洞壁堆积物,找到鹿、猪、牛等牙齿化石。

  清理挠乱层堆积物耗时近两年。期间,考察组探明兴隆洞西南侧有原生堆积,挖掘至第2层下部时,出现一段长约15厘米的圆柱形物体,在烛光的照耀下,黄万波看见了那个树根状的物体。

  树根的猜测随即被否定。黄万波认为,在这么深的地下,又如此黑暗,树很难存活。那么它是啥东西?是动物的腿骨?还是别的什么?

  “树根”暴露出大约0.3米后,情况就清楚了:它不是树根,而是象门齿,通常所说的“象牙”。这个重大发现让在场的人都异常兴奋,在黄万波的指导下,经过10多个小时小心翼翼地发掘,在这颗门齿的东北侧又出现一个门齿的根部,而且两者是紧靠着的。发掘者把两个探方合为一格,并沿着门齿的自然弯曲方向扩大挖掘范围,以便完好取出两根象门齿。土层缓慢剥离,象门齿暴露得越来越长:0.8米、1.3米、1.7米。至1.8米时,门齿直径急剧缩小,表明挖掘已接近牙尖。

  挖掘完毕后,人们发现,1号门齿牙尖缺失,从凹凸不平的断面形态和褐黄的染色分析,缺失的牙尖是在埋藏前被折断的;2号门齿完好无损。现场测量发现,1号门齿因缺失牙尖,长1.89米,2号门齿长2.08米。

  大家小心翼翼地从泥土中取出两件象门齿,移到木板上,此时已是晚上9点。4个壮实的民工把沉重的象牙化石抬回考察组驻地去,由于缺少石膏固结象牙化石轴体,且坡陡路滑,到了驻地,象牙化石断裂了。

  从木板上取下两根门齿尖端,黄万波小心翼翼地清除了表面泥土,然后在放大镜下观察,赫然发现化石上有几条深浅各异的划痕!

  2001年——2009年,黄万波等人先后对奉节兴隆洞遗址作了5次发掘和4次采集测年样品,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马志帮博士和南京师范大学沈冠军教授对兴隆洞出土物包括智人化石、石哨等以及在同一层位出土的剑齿象臼齿进行铀系法测定,确认兴隆洞智人化石和石哨为13万年,剑齿象臼齿为15.4万年。这表明,13万年前奉节县兴隆洞就被一群智人占据,并在此繁衍生息。

  13万年前峡江腹地高山密林深处出现“奉节人”,并非偶然。早一点的时候,峡江地区已有人类的身影:30万年前,湖北省秭归县玉虚洞成为古人类的居址;19.5万年前,长江南岸清江下游湖北长阳县赵堰区黄家塘乡(现大堰乡)下钟家湾村的一个天然山洞里,生活着一群介于猿人(直立人)和现代人之间的“长阳人”,他们与数千公里外的“北京猿人”遥相呼应,同步向现代智人转变;约13万年前,长江南岸清江中游湖北长阳县渔峡口镇龙池村1组伴峡小洞内生活着一群完成演化的现代智人,他们用砾石和燧石打击出更完美的砍砸器、刮削器,还懂得用火,并知道怎么控制火,保存火种。“奉节人”占据兴隆洞的时间,恰好与300多公里外的长阳伴峡小洞智人同期。

  与“奉节人”遥相呼应的,还有重庆市丰都县镇江镇的另一群智人,约14万年前-7万年前,这群智人生活在镇江镇杜家村冉家路口的长江边,他们采集江边河漫滩上的砾石,打制出精美的砍砸器、刮削器、尖状器。这些已被确定的史实,说明“奉节人”出现在兴隆洞时,整个峡江地区的远古人类已成多点分布。

  智人的出现,是地球史上的重大事件。智人何以与猿人分道扬镳,至今尚无定论,不过,一般认为是生境压迫和基因突变所致,然而,为何在如此广袤的地区同时发生猿人到智人的基因突变,这又是一个谜团。

  13万年前“奉节人”何以出现在奉节兴隆洞一带,至今是谜,但从“奉节人”的“食谱”中是能够找到一些答案的。也许,“奉节人”出现在兴隆洞,与当地的环境有关。

  发掘成果表明,兴隆洞奉节人生活的环境凶险而又趣味盎然。苍茫的森林、丰沛的水资源以及梯级山地形成的复杂气候环境,使这里物种丰富、生态环境好。兴隆洞奉节人捕猎豪猪、竹鼠、长臂猿和巴氏大熊猫为食,还捕食突吻沙獾、豹、东方剑齿象和巨貘、双角犀、鹿、羚羊等。

  兴隆洞奉节人的“食谱”不但有助于还原13万年前峡江地区的生态场景,还能让我们理解“奉节人”在这一时期的飞跃性创举。

  东方剑齿象:草食为主,是继恐龙之后的野生动物“巨无霸”,约在一万年前绝迹;

  巨貘(mò):植食性动物,半水生动物,体重约500公斤,习性类似于河马,一万年前灭绝。生活在有永久性水源的树木繁茂或野草丛生的栖息地,害羞,隐蔽性极强,在被敌人发现或袭击时,巨貘会猛冲猛撞或潜水逃走

  兴隆洞奉节人的“食谱”中还有鬣羚、大额牛、巨羊、麂等。“食谱”表明,13万年前的兴隆洞一带,植食性动物远远多于肉食性动物,说明其时峡江腹地大山之中的奉节兴隆洞一带植被是何等的丰沛:郁郁葱葱的原始森林,漫山遍野的翠竹,水草丰美,果木林立,山花烂漫,各种野生动物出没,尽情享用大自然的丰美馈赠。在它们附近的草丛中或高大的树木上,埋伏着的“奉节人”在伺机向肥美的食物发起攻击。

  多样化的食物和凶险的捕猎活动加速着“奉节人”的智力演化,在幽暗的兴隆洞洞穴深处,“奉节人”在吃得心满意足后,拿起打制的石刀,在捕食剩下的象牙(剑齿象门齿)上用力刻下某个符号。

  它真的是人类有意识的刻痕吗?第一次发现兴隆洞象牙刻痕时,黄万波也产生重重疑问:这样的痕迹从未见过,或者是剑齿象活着时在岩石上或树上蹭的?“这不是我的主攻方向,但又不能不有所顾忌,(要)请教有关方面的专家、学者,以求获得他们的解读。”于是,黄万波请教了不相同的领域的专家学者——

  北京动物园李培福:象门齿上几条直而深的和弯曲度较大的痕迹,与几条斜而浅的痕迹显然不同,前者应视为人工刻划的,后者可能是象蹭的。

  中央美术学院曹春生、孙家钵:我(孙家钵)从事过现代象牙(门齿)雕刻,兴隆洞象牙上几条直的和弯曲的痕迹应该是人刻的,而且是用石器刻的。其特点是刻划线条直而深,曲型纹弧度大,从牙刻的行为看,那条直的刻划线条当其刻划时象门齿的根部是对着牙刻者的,因为靠尖端的刻划线条起点较粗,靠根部的线条末端是细长的。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尤玉柱:象牙上的那几条直而深的刻划线条毫无疑问是人类的行为。再者,从黄万波提供的发掘照片中,长达2米余的象牙埋藏在距离洞口50米深处……除了人类,自然营力是难于促成的。

  北京大学吕遵谔:标本上的痕迹太多了,其中最令人感兴趣的是那2条与象门齿长轴平行的痕迹,以及几处带有抽象“图案”的痕迹,我看都是人刻划的。

  高星等专家学者一致认为,奉节兴隆洞象牙刻纹的形成基理排除了自然因素,它应当是13万年前的人类萌生了某种意识的实践,并以任意象征手法在象牙上刻划的,也许这些牙刻图形是现在还没办法理解的有意图的符号构成的。

  他们认为,刻痕在显微镜下观察,凹槽的壁上留有粗糙的擦痕,凹槽的底部留有串珠式疤痕,看来牙刻者是用左手紧握象牙,右手持石制品刻划的,“13万年前的重庆奉节兴隆洞遗址的象牙刻划,可看作是萌芽时期的雕刻作品。早在13万年前,青藏高原东部的人类在行为模式上开始萌生了某种意识的实践,他们不仅利用象门齿制作采集、狩猎工具,而且还在象门齿上刻划出现代人难于理解的抽象图形。重庆奉节兴隆洞遗址的这个发现,为探索现代人类(多点)起源提供了极其珍贵的科学依据。”

  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文博馆员高磊公开展示了兴隆洞象牙刻痕图片:剑齿象牙化石光滑的牙体之上那些清晰的刻划痕迹纹起、止点清楚,线条粗犷有力、形态简单,且成组出现,形如灌木枝或露鸟羽冠状。

  高磊介绍,首先要排除这些象牙是剑齿象死在洞里遗留下来的,“首先,象牙发现在洞内距洞口50米深处,现场并无别的部位化石,说明它绝非大象在此死亡后的自然遗留物;第二,象牙化石长达184cm,其他动物不可能将如此硕大无肉的象牙拖至洞内深处,而其出土位置也排除了活着的大象将死去同伴的遗骸搬运至此的可能性;第三,地层沉积物特征同时也表明了不存在将它们从他处搬运到洞内的水流或其他地质洞里的作用。因此专家判定,象牙应该是居于此洞的原始人搬运并放置于此。”

  高磊称,兴隆洞象牙刻痕线条粗犷有力,非简单摩擦;线条长短深浅有所变化,起止点和延伸方向不同,并非某种自然力偶然的产物;第一组刻划纹的断面呈V字形,为常见的由锋利的石器刃口所留下的切割、刻划的痕迹;象牙的曲型纹弧度大并且每条弧度不同,很难用自然营力来解释;一些线纹的起始点有内在逻辑衔接、前后呼应,似有规律可循;这些线条排列有序、成组分布,构成一定图案。

  他说,综合看来,这些刻划纹是人类为模仿自然现象或者为表达某种意念而有意识地刻划产生的,是早期人类的刻划作品。

  高磊称:“(兴隆洞象牙刻痕)或许从艺术上难以解读,但就考古学来看,它的意义无疑相当重大。”

  2002年10月,科考队对兴隆洞遗址进行第二次发掘时意外发现了一只哨形埙(xūn)。随后,这枚石埙被确认为13万年前的石哨。

  兴隆洞石哨标本是一小段洞穴淡水碳酸钙沉积,即石钟乳。中国艺术研究院王子初认为,兴隆洞的这段石钟乳,如果孔洞及其两边的斜切截面不是由自然因素形成的,它就是13万年前人类制作的吹奏发声的石哨,它也许是发声玩具,也许是狩猎诱捕工具,其在中国音乐发展史上的意义是难以估量的。

  此前,距今9000多年的河南舞阳县贾湖骨笛被公认为中国境内最早的吹奏乐器,奉节兴隆洞石哨的发现,则将中国原始吹奏音乐艺术从9000年前推进到13万年前。

  学者王泽丰认为,根据种种细节推断,奉节县出土的石哨,应是人为加工而成的。将其放在嘴边吹奏,可以发出一个清晰、稳定而嘹亮的乐音,可以看作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为古老的无音孔埙实物。(夔州博物馆馆长雷庭军先生提供了采写支持。本文部分内容参考自黄万波先生的相关回忆录以及中国音乐史、中国艺术史、远古中华史、考古发掘报告、专题论文、新闻报道等相关文献)

相关标签:
客服微信

扫码添加微信

首页 顶部 电话